
2025 年 9 月 16 日,在智享会 ALL IN 2025 人力资源服务展上,盖雅工场董事长兼 CEO 章新波以「人效飞轮:存量时代的高质量增长落地指南」为主题发表演讲。他结合 5403 家 A 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指出,当前企业净利率持续下滑,全市场净利润率降至 4.4%,盈利企业占比跌至 75%,劳动力成本已成为企业最大可控成本,而通过 「数对人头、算对工时、用对工时」三步法,可高效激活人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 盖雅工场董事长兼CEO 章新波
提效第一步:
数对人头,透明实时可追溯、充分保障合规
“公司此刻在岗多少人?各部门加班工时是否超法定 36 小时?” 多数企业仍依赖事后统计,难以实现人头实时透明。章新波强调,“数对人头” 并非简单统计员工数量,而是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掌握全职、兼职、外包等各类人员分布,精准监控工时合规情况,杜绝成本跑冒滴漏。
这一举措的成效在实践中尤为显著:
- 施耐德电气,借助盖雅数字化方案,中国区 24 家工厂年考勤管理人工成本节约 40% 以上,各工厂考勤人员工时减少 70%,工时合规成为全球典范;
- 伊顿集团,通过系统优化,中国大陆年节省工时 1.3 万小时,菲律宾年节省 3000 小时,流程优化实现颠覆性突破;
- 某 5 万人规模企业经盖雅梳理,三周内发现 1900 名 “未知用途” 员工,按人均 5 万元成本计算,直接减少 1 亿元无效开支。
在企业出海合规要求趋严的背景下,实时人头追溯不仅是成本管控手段,更是全球化布局的 “生存底线”。
提效第二步:
算对工时,让每一笔时间投入产出清晰可见
“你们公司本月花了多少工时?哪些车间超预算?工时投入能否关联业务毛利?” 章新波指出,多数企业的毛利是 “估算值”,核心症结在于工时未与业务、财务数据打通。“算对工时” 需突破传统考勤范畴,通过工时切片、人员分层、数据关联,让每一分钟投入都可追溯、可量化。
大华富阳工厂的实践极具代表性:其通过自有设备无感抓取工位级工时数据,将工时细分为停机、换线、班内 / 班外等 12 类维度,同时按 S0-S9 技能等级分层人员。借助 AIoT 平台,实时关联 “工时 - 产值 - 成本” 数据至管理驾驶舱,最终实现生产一线人均产值三年年均上升 11%。
△ 点击图片查看大华的人效倍增路径
章新波还提出 “整体劳动力效能(OLE)” 评估模型,通过 “工时利用率(干得多不多)、工时绩效(干得快不快)、良品合格率(干得好不好)” 三维度,为企业提供量化评估标准。某企业通过工时细分发现,非生产活动中的会议、培训等时间占比过高,优化后直接提升工时利用率 15%。
提效第三步:
用对工时,转动 “赋能增效” 人效飞轮
“员工技能是否匹配岗位需求?客流高峰能否精准排班?” 章新波认为,“用对工时” 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 “合适的人在合适时间出现在合适岗位”,打破依赖经验的传统排班模式。
- 某电子产品连锁零售品牌上线智能排班系统后,基于销售、客流历史数据预测业务量,结合员工技能、工时偏好等标签,通过算法推荐最优班次。最终 700 家门店、5000 名店员的销售转化率提升 10.4%,总工时不变却实现效益跃升;
- 雀巢某工厂则通过 “梳理产线标准 - 完善员工技能标签 - 中央智能排班” 三步走,将 5500 名员工优化至 4400 人,产线排班从 40 个排班员各自为政,变为 1 人借助 AI 算法统筹,排班总工时从每周 500 小时降至 2 小时,产量保持稳定的同时,员工奖金分配比例提升。
章新波强调,“用对工时” 并非压榨人力,而是通过技能管理、智能调度,让员工在不增加工时的前提下提升产出。正如盖雅工场服务的企业所验证:100 人干 150 人的活、拿 130 人的工资,既能降低企业成本,又能提升员工收入,形成可持续的人效生态。
目前,盖雅工场的劳动力管理平台已覆盖 700 万在线劳动者,服务工业制造、消费品、连锁零售、现代服务业等 60 + 细分行业,最新发布的《人效飞轮白皮书》下载量超 50 万册。
存量时代的人效提升无需复杂方案,从「数对、算对、用对」工时切入,即可为企业注入高质量增长动能,实现「降本、提效、增能」的终极目标。
关于盖雅工场
盖雅工场专注于解决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的四大问题:「需要多少人」「实际多少人」「干得怎么样」「怎样找到人」,利用科技手段预测劳动力需求并排班,优化调度劳动力安排并补充灵活劳动力,管理多样化劳动力队伍的出勤与时间,分析并提升劳动力效率与销售效能,同时连接劳动力市场中的企业与一线员工,实现降本增效、满意合规。
目前,盖雅工场的客户分布在全球33个国家与地区,每天,全球1,800余家客户的600余万员工使用盖雅提供的实时考勤、智能排班、精益工时、技能管理、激励性薪酬等数字化服务。
劳动力管理,盖雅搞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