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地图  >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收录日期:2022 年 01 月 01 日访问量:2340
推荐文章
系统增效:从财务数字到组织密码

本文内容源于捷豹路虎中国区执行副总裁 赵亚女士 于2025盖雅人效标杆大会中的演讲分享。

今天的大会的内容,都聚焦于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两个核心词汇:“Growth and Cut”。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追求迅速、高质量的增长(Growth);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严格审视运营,不断寻找和实现新的效率指标(Cut)

我想无论企业身处哪个赛道、哪个国家,所有CHRO们当前面临的最大痛点和核心挑战,都集中于如何实现持续的增长,以及如何积极寻求新的扩展机会。在增长与效率的钢丝上保持平衡,是每一位CHRO的时代命题。

图片

什么是真正的降本增效?

当我们深入探讨人效这个议题时,我想向各位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请大家回顾一下,在刚刚过去的12个月中,作为一名HR从业者、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您是否曾做出过一项决策调整——一项在账面上为您节省了10块钱,但实际上却耗费了企业100块钱隐性成本的调整?

放眼行业,这种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必须警惕:很多时候,为了追求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或现金流(Cash Flow)上的短期数字平衡,表面上节省了微不足道的10块钱,却在无形中导致了百倍于此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对这种“为省小钱而耗大成本”的陷阱保持清醒的认知,是提升人效的关键一步。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具体说明这种“为省小钱而耗大成本”的决策陷阱。

去年年中的时候,一家非常知名的海外新能源汽车品牌,做出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决定。由于他们错误地评估了形势,认为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正在减弱,因此在五月份果断地对销售和客户服务部门进行了大规模优化。他们希望以此在财务报表上迅速止损。

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就在他们完成优化后不久的2024年5月,国家突然出台了全新的新能源支持政策,导致该品牌的市场需求瞬间爆发,销售额激增了30%。不幸的是,由于核心部门已被裁撤,所有的客服、销售和支持环节完全无法跟上,无论是内部流程还是客户服务质量都陷入了混乱。

面对巨大的业务缺口,这家公司只得紧急联系那些刚被优化的高薪员工,提供了一个极其尴尬的解决方案:希望他们能把拿走的“N+3”高额补偿金退回,然后重新回到岗位。各位可以设想一下,在遭受优化后,面对这种荒谬的提议,这些员工是会选择回来,还是拒绝

这个案例清晰地展现了为了短期账面利益而做出冒进“减法”决策,所带来的巨大业务风险和隐性成本。其实人效的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省钱游戏。

我想从我个人的视角,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成本”。

显性成本对大家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它是我们所有Dashboard(仪表盘)上清晰显示的数字,是财务报表上的支出,一目了然。然而,真正吞噬企业效率的是那些隐性成本

这些隐性成本体现在哪里?首先,它们存在于低效的决策流程中:公司为了一项决策,一次次地开会,却始终不做任何决定。许多员工每天在“会山会海”中忙碌奔波,无论是007还是996,最终却不知道自己的Output(产出)究竟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对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更甚者,许多工作的内部协同沟通时间,远远超出了与外部伙伴沟通所需的时间。当你与供应商沟通时,向他们明确指出一二三四五,他们会迅速理解并执行。但若要与内部的业务部门、IT部门、市场部门协同推进同一件事,却往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这些耗费在内部摩擦、推诿和低效沟通上的时间,就是我们没有察觉到的隐性成本

还有那些看似美好的培训和资源投入,如果最终没有“放在合适的人身上”,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当我们再次谈到人效和成本控制时,请务必跳出财务报表上显示的数字,认真思考和衡量这些藏在深处的隐性成本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讨论人效时,我们定义的“效率”究竟是什么?

通常我们看到的是“冰山以上”的部分,即显性效率。这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是时间效益,正如许多伙伴,包括盖雅等分享者所提到的,对时间进行管理、衡量时间的成本和收益是一种效率。其次是财务效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投资回报率(ROI)等财务指标。

然而,真正决定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是“水面之下”的效率要素。其中,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就是客户价值(Customer Value)。当我们在谈论人效提升或进行组织优化时,我们是否充分考虑过:为了追求短期的财务或时间效率,我们会以牺牲什么样的客户价值作为代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对这种平衡进行深入的思考。

最终,所有这些思考都指向一个根本要素:组织能力。在今天,所有企业都在强调韧性的时候,作为HR或业务部门的领导者,我们必须思考:除了显性的效率指标外,我们还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根本性组织能力,才能支撑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实现持续的增长和效率提升?

真正的战场,

在看不见的组织摩擦力

我想我们用不同的视角看人效,会帮助我们有更全局的思考。

在此,我想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当你试图在同一维度上解决一个问题时,你可能只解决了问题本身。” 我们期待的,正是如何升维去看待和解决企业效率的根本问题。

基于我的观察和经验,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或企业经营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最大的阻力,往往并非人力资源成本本身,而是那些我们未曾察觉的组织摩擦力

因此,当我们推进人效提升、进行成本控制或组织优化时,我们的核心任务必须是识别和消除这些隐形的组织摩擦力。这些摩擦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过度的、低效的沟通与协调;大量时间的冗余浪费;无意义的“会山会海”;以及过度耗费于制作那些对核心业务无益的PPT。正是这些非业务性的损耗,正在悄然吞噬着企业的效率和生命力。

我想到了前两天看到的一个故事,关于英伟达(NVIDIA)的CEO黄仁勋。

黄仁勋此前却拥有多达50多个直接下属。他最近将这个数字调整到了36人——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个极高的管理幅度。在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中,我们都清楚,一个管理者的最佳管理幅度(即直接下属数量)通常是8到12人。我们在推行“人效”或组织设计时,也常常会用到这个理念。

所以有人问他:“在管理如此多直接下属的情况下,你如何确保对员工进行个人发展沟通?又如何做到真正‘关心’每个人(Care for individuals)?” 他的回答极具颠覆性:“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是高度透明的。”

他举例说,当他需要给“张同学”一个反馈时,他会当着桌上所有其他35位下属的面,直接给出对张同学的评价、对张同学部门的认可或是不认可。

创造一个极度透明的环境和文化,正是降低组织摩擦力的最重要因素。当信息和评价公开化,沟通的成本和冗余的协调自然就会大幅减少。但问题是,我们有多少企业家、多少CEO愿意拥有这样的胸襟和勇气,去推行如此彻底的透明化?


因此,当我们再次讨论组织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和组织能力时,我希望大家能够将焦点放在“降低组织摩擦力”上,并从透明度入手,推动人效真正迈向更优秀的水平。我自己看到的是三个视角:

首先是隐性成本的认知(Cognitive Awareness of Invisible Costs)。

我们不希望隐性成本仅仅成为HR圈的专业术语,而是希望每一位管理者都能真正意识到,水面之下存在着大量未被察觉的损耗,而这些必须在组织设计时就被充分考虑。水面上看到的也许只是20%的人事成本、管理成本和显性效率,但冰山下隐性的成本可能占据了80%

在解决人效问题时,请大家不要再仅仅从财务报表自上而下地看数字,而是要从组织内部自下而上地看效率。如果组织内部的流程、协同、效率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单纯进行人员优化,其结果往往是短视且徒劳的。我曾经在美国上市公司工作,看到一个现象:只要公司宣布组织变革和优化,股价就会上涨,因为华尔街股东看重的是表面的财务认知;但作为公司内部从业者,我们必须具备从隐性成本往上看的视角

其次,我们需要实现从看数字到看系统的转变。

无论是人效提升、降本增效,还是增长与削减,这本质上都是一个系统问题,绝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数字。我希望大家在导入任何新项目时,都能着眼于整个系统。所有的组织架构调整,都应该是对价值流的重新塑造,而不是简单地自上而下分配指标。我们经常看到,高管们在接到指标后,往往会优先保住自己和身边的高级领导,而被优化出来的往往是层级较低的员工或工程师。大家都说可以用AI来替代,但这样做真的解决人效问题了吗?其实没有。系统性的思考要求我们看到,组织架构的调整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最后,我们必须将焦点从管理资源本身转向对“人”的管理。

正如今天两位嘉宾的分享,都谈到了人心的管理才是至关重要的。在今天这个充满变革、焦虑的时代,当我们谈论组织优化或重构时,人性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在我这周对深圳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的考察中,我感受到大家普遍被AI带来的变革所困扰和焦虑。但请大家记住,我们最终管理的依然是“人”,因为AI也是由人设计、由人来使用和管理的。我们必须清晰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价值,避免被技术焦虑所裹挟,将管理重心放在激发人的潜能和心智上。


减少组织摩擦:

组织、人才、文化协同

我想分享去年我们所主导的大规模组织重构项目。虽然具体细节涉及保密无法详述,但我将从组织、人才、文化三个核心维度,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是如何设计和推动这一复杂转型的。

首先,在组织设计上,我们坚持“以终为始”的原则。

我们的设计并非从今天看明天,而是从未来回望现在应该采取的行动,因此称之为“组织架构的重新设置”。

通过这次重构,我们实现了一些关键的指标改善:人效提升了18%,Headcount资源整体降低了10%,管理层级数量减少了20%,通常来讲,管理层只减少5%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同时,我们在设计组织架构时,采用了敏捷的方式,核心是重新聚焦N2N(端到端)的组织架构和价值链。我们从项目启动的第一天开始,就以端到端的视角来设计客户旅程和组织架构,彻底重塑了价值流的过程。

其次,在人才层面,我们采取了大胆且公平的措施——“起立坐下”模式。

我们没有简单地下达“优化多少比例经理”的任务,而是推行了在汽车行业颇为流行的“起立坐下”模式。所有岗位被清空,所有员工都“起立”,然后必须“坐下”到新的位置上。“坐下”的前提,是你是否具备未来岗位所需的能力,我们基于未来能力对员工进行重新考核与定位。

对此,我们深知组织摩擦力是看不见的阻碍,因此我们非常关注员工能否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与公司内部流程打通。为此,我们引入了外部知名的猎头公司进行线上评估,不仅在内部进行对标,更要了解我们的人才在外部市场的竞争力。评估中心同样结合了内部面试官和外部猎头,确保管理团队能够实时掌握优秀人才在外部市场的“分位值”,确保我们对人才价值的认知与市场标杆保持一致。我们经常说分位值,在人才盘点上也要有分位值的概念,通过这一系列找到了未来的人才。

第三方面,文化转型,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指标来实现多元(Diversity)和包容(Inclusion)。

在外企强调的DEI(多元、包容、公平)理念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重构同样实现多元与包容的目标。例如,我们看到20-39岁的年轻成员占比增长了8%。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eNPS(员工净推荐值)来衡量员工满意度。我们经常说员工满意度调查就是悬在高管头上的一把剑,员工喜欢不喜欢,有时候高管都有点害怕。

转型后,我们的eNPS成绩从转型前的26分显著提升到了45分。这一成绩强有力地证明:我们的内部工作环境变得更顺滑、更方便工作、更善于沟通。我们通过组织重构加入了“润滑剂”,将组织的摩擦力降到了更小的幅度。

路虎藏龙计划:

让优秀人才站在聚光灯下

在人才发展机制上,我们做了一个全新的、大胆的尝试,我们称之为“路虎藏龙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概念其实并不复杂,它本质上是一个人才曝光(Talent Spotlight)项目,让优秀人才站在聚光灯下,展现他们的能力与洞察。然而,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做法。

过去,这种模式通常是少数高管面对一位或几位高潜力人才的封闭式评估。这次,我们借鉴了许多优秀民营企业的做法,进行了彻底的开放:让杰出的人才站在聚光灯下,而听众席上坐着的,不仅有公司的高管团队,还有他们的同僚、以及同级别的所有同事

我们承认,在外企推动如此开放的模式,最初是带有心理包袱的,我们担忧“万一效果不佳,大家的接受程度会如何?” 毕竟,这种大规模、高透明度的人才展示模式,在传统外企中并不多见。但是,今年我们还是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事实证明,这种高透明、广参与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可见性,打破了人才评估的“黑箱”,并形成了强烈的学习与激励效应

首先,这个项目设定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让所有人才被清晰地看见。

我们深知,仅仅通过二三十分钟的考核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创建了一个基于人才对标的流程,让管理者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每位同事在不同维度上的优势,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才被看见”。

第二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是高强度的互动。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直击核心的问题来激发思考:首先是对过去一年的深刻反思——“你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什么?哪些方面做得特别糟糕?”;其次是战略角色的转换——“如果你是公司的CEO,你会做哪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最后,是关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IDP)。虽然有些同事最初比较保守,担心向所有同事公开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太妥当”,但也有同事非常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们相信,这种文化透明度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因为未来的职业路径不应由HR简单地设定从A到B的线性轨迹,而是要根据你的长项、你的热爱,结合公司恰好存在的或愿意为你创造的机会来灵活定义。

第三,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人才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互动。

我们这次人才发展项目耗时六天半,所有副总裁及以上的高管都全程参与其中,个体同事也参与了一到三天的项目。在场的每个人都反馈,从其他站在“舞台”上分享的同事身上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

我们看到,这种人才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正在让我们的公司变得更强大。特别是当个人进行反思分享时,对具体项目和部门的公开讨论,形成了一种极度公开、透明的文化,这正是驱动我们组织进步的关键。

过去,我们的人才盘点通常基于绩效(Performance)、能力(Competence)和潜力(Potential),形成复杂的九宫格、十六宫格或四宫格。这一次,我们进行了简化与聚焦。我们首次摒弃了过去以潜力、能力、绩效为核心的九宫格人才盘点模式,转而采用仅有两个核心维度的全新框架:

1. Readiness (就绪度)

2. Hunger / Driving Force (饥饿度/驱动力)

Readiness 主要是衡量你的当前能力与未来岗位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我们重点评估以下两方面:Cognitive Mindset (认知力):评估他们是否具备自我提升和持续发展的意愿与能力,以及Super Power (超能力),我们提倡一种“扬长”的理念——着重发挥个人的核心长板优势。我们的目标是将每个人的长板连接起来,构筑一个更高、更坚实的“水桶”,而不是让员工将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消耗在弥补短板上。

Hunger / Driving Force (饥饿度/驱动力)是什么?如果从这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来看,我们关注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认知能力,他愿意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有没有Super power。Super Power对个人来说,是不是把每个人的长板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更高的桶,而且不是让每个人纠结花时间补他的短板。

通过这一变革,我们摒弃了过去单纯依赖潜力、能力和绩效来构建九宫格的传统人才盘点模式,从而将员工的自我驱动力和对未来的承担意愿,作为人才识别与发展规划的核心出发点,员工是不是愿意表达,他愿不愿意挑战下一份工作。



激活人心的三把钥匙:

超能力、认知力、驱动力

通过“路虎藏龙计划”,我们真正想要找到激活人心的三把最重要的钥匙,并将驱动卓越的核心要素归纳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齿轮:超能力、认知力与驱动力

1. 超能力:超越岗位界限的卓越

首先是“超能力”(Super Power)。这可能与传统的胜任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有所不同,它强调的是个人最长的那块板。管理理论早已从短板理论转向了长板理论,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每个人身上最突出的优势,并让其得到极致发挥。

我们发现,部分同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超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 Strategic Thinking (战略思维与业务理解):能够跳出自身岗位,具备宏观的战略视野和对业务的深刻理解。
  • Innovation (突破与创新能力):拥有“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勇气和能力,不断推动业务的突破与创新。

2. 认知力:持续学习与协作的内驱

我们认为,认知是衡量一个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能力。在当今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学习已变得极为便利。因此,只有当你具备了更高阶、更愿意升维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快地进行学习、实现深刻的自我反思,并应对复杂挑战。“认知力”聚焦于我们持续成长和协作的心态与能力,尤其对于高层管理者(如副总裁及以上)至关重要:

  • Growth Mindset (互相学习与持续成长):作为领导者,是否愿意秉持成长型思维,相信每个人都具备潜力,每件事都充满希望,并致力于培养团队成员。
  • Resilience (心理韧性与自信心):汽车行业竞争极其激烈且充满挑战。我们非常重视这份心理韧性,即面对困难时,能否保持自信、愿意尝试全新的方法并从失败中站起来。
  • Unity (开放包容与合作精神):我们的企业文化核心之一是“Unity”。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支持与相互协作,坚决杜绝“这不是我的事”的部门墙思维。
  • Reflection (复盘与反思能力):能够及时、深刻地对项目和结果进行复盘和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 驱动力:热情、责任与价值创造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驱动力(Driving Force)。正如我们在组织重构中大胆采取的“起立坐下”模式——所有人重新申请职位。我们坚信,只有当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强项,并且真正热爱这件事时,他才会有持续的驱动力去克服困难,刻苦钻研,并最终做好它。

什么是真正的驱动力?

首先是Passion (热爱):这是驱动一切的首要要素。你是否热爱汽车、热爱我们的品牌?你是否对人力资源、产品开发等领域怀抱真挚的热情?

其次是,Ownership (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这种精神要求我们愿意多走半步、多走一步。对于那些界限模糊的“灰色地带”,我们必须主动承担,以主人翁的姿态推动解决。

另外,还需要Impact (影响力与价值感):光有热爱还不够,我们更要追求影响力。作为一家全球化公司,我们对影响力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市场,更要能够跨越不同文化,对全球业务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价值贡献。

许多人力资源项目,尤其是继任计划(Succession Plan),最终都沦为“抽屉计划”。我们常常在Excel表格或系统中列出漂亮的继任人选名单(A岗位是某某,B岗位是某某),却从未真正问过当事人:“你愿意接受这个晋升吗?你愿意做这个岗位吗?这是你想终身投入的事情吗?” 这种悄悄进行的“抽屉计划”,只会让继任管理失去灵魂。更进一步,我们是否有勇气公开展示“谁是高潜人才,谁不是高潜人才”?并非每家公司都愿意迈出这一步。而我们的目标,正是通过透明的驱动力评估,让继任计划变得真实、有效且具有人性。

人效不再是一个省钱的游戏,它是一个价值创造和组织密码的重构。

关于盖雅工场

盖雅工场专注于解决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的四大问题:「需要多少人」「实际多少人」「干得怎么样」「怎样找到人」,利用科技手段预测劳动力需求并排班,优化调度劳动力安排并补充灵活劳动力,管理多样化劳动力队伍的出勤与时间,分析并提升劳动力效率与销售效能,同时连接劳动力市场中的企业与一线员工,实现降本增效、满意合规。

目前,盖雅工场的客户分布在全球33个国家与地区,每天,全球1,800余家客户的700余万员工使用盖雅提供的实时考勤智能排班精益工时技能管理激励性薪酬等数字化服务。

劳动力管理,盖雅搞得定。

盖雅工场
聚焦人效提升的劳动力管理系统

扫描二维码

添加小雅 即刻领取报告

免费试用